中国风土人情婚嫁习俗 → 七彩空间
永州的婚嫁习俗
我是永州宁远人,男的一般也就给女方1万,如果你钱比较多的话,当然是越多越好,女方家里肯定喜欢,总感觉好象是在卖女儿一样.女方家里的话就是在结婚时为自己的女儿办嫁妆吧!具体多少?那就要看女方家里了.
我觉得这就是旧风俗啊!只要两个人相爱,结婚后,先奋斗几年,以后生活好一些了,在去补这个礼也没关系啊!对男人来说,结婚本来就给了自己一种压力了,以后要为了自己的妻子而努力了,不然的话,怎么养得活.
· 婚嫁习俗—订婚
男女婚嫁的重要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媒人穿梭于男女双方家庭进行说媒。如果女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同意,即发红庚八字(上书女子出生年、月、日、时),然后由男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将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一并送算命先生测算,俗称“合八字”。合则同意这门亲事,并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则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后,媒人立即向女方报喜,只要女方无异议,这门亲事即基本定下。随后,男方带彩礼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则向男方回赠鞋帽,以示联姻,谓之订婚。1949年后,封建性的说媒的媒人逐渐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习也逐渐消失。男女双方婚姻之确定,一般由自行认识和他人介绍相识,然后相互了解,构建爱情,确定关系。他人介绍只起桥梁作用,联姻与否,双方自主,不许第三者(含父母)包办或干涉。
· 婚嫁习俗—彩礼
男女订婚和结婚,男家要给女家送去猪肉、鸡、鸭、烟、酒、茶,富豪人家送珍珠、玛瑙、宝石戒子、镯子项链等彩礼,是湖南省境婚俗中一种传统而古老的礼俗。彩礼多少随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此俗沿袭至今,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男方向女方送的彩礼日多。50~60年代,男方送女方彩礼一般是4~8套衣服以及办酒席的肉类;70年代,则送缝纫机、单车、手表、收音机,谓之“三转一响”,80年代后,则送彩电、收录机、冰箱、沙发及现金,价值少则上千元,多则数万元。不过,男方所送彩礼,除办酒席的菜肴外,一般均作女方陪嫁物品带到男方。
· 婚嫁习俗—结婚
又名嫁娶。男方择定成亲吉日后,于成亲前几个月或更早时间由媒人持贴告知女方,以便女方准备嫁妆。嫁妆多寡随男方送彩礼的多少和女方家庭贫富而定。贫困者,仅一、二床被和少量的家具;富豪者,则备金漆大床、桌椅箱柜,或备奁田、媵婢女、赠牛马。男家迎娶,由男方备花轿、伴乐队由媒人导至女家,女家则设香案方盘于大门,俟花轿至,撒米压煞,名曰“接轿”。随后,设宴款待接亲队伍。是晚,女家备办酒席,宴客厅堂,母上坐,女旁坐,择福泽老妇导饮,名曰“离娘酒”。酒三巡,携女归房,邀请姑姐妹唱歌,每歌一阙,媒人索花箱钱,谓之“打花箱”。次日早,择时转轿,新娘胸前佩戴一大铜镜(作避邪),头戴凤冠或乌龙帕,或戴绣球帕,行告别祖宗礼。然后,由福泽妇背女人轿。新娘上轿后,锁上轿门,由小舅或其他亲戚小孩管钥匙,轿行亦撒米压煞,乐队盈路,奁物先行,女叔、兄弟和男性亲戚多人相送至男家。花轿出发,途中如遇官轿,花轿走大道(左边),官轿走小边(右边)。因为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俗称“小登科”,做官的也要相让。若花轿与花轿相遇,则新娘要互相交换剪刀。凡过山、过桥,新娘要赠给轿夫红包,表示慰劳及暗示多加小心。头铺抬至男家,进入堂屋大门时,由福择妇用秤象征性地称一称,说“重千斤”,寓意婚后福大命大八字大。花轿及至男家,婿要到村外迎接,接下送亲客人的伞等物。同时设香案接轿,择福泽妇为侍娘,启轿由侍娘导新妇入祠堂,同婿拜祖先,拜天地,次拜高堂,夫妻互拜,然后拜翁姑、伯叔,与众宾依次相见,名曰“拜堂”,然后由侍娘引入洞房。当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青年前往闹洞房,令新郎新娘捧姜茶饮客。婚期前一日款媒,婚期后一日散客。1949年后,婚礼并无定规。但因结婚乃一生喜庆之事,人们均好约集亲友同庆,客家送礼祝贺,主家备酒席酬谢。在农村则仍有沿袭旧婚俗者。1957~1979年,婚事新办,婚礼从简,有参加集体婚礼的,也有旅游结婚的。80年代后,结婚讲排场、摆阔气日盛一日,铺张浪费之风严重。
· 婚嫁习俗—哭嫁
哭嫁是湖南省部分地区,尤其是郴州、永州、衡阳等地区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一项婚俗。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你哭一声,我哭一句,满面泪流哭成一团。哭的内容繁杂且多,如哭父母、哭舅爷舅娘、哭姐妹、哭拜别祖宗、哭八字不好命苦家穷、哭没有上学读书不认识字等等,也有把出嫁前夕的礼仪、开脸、梳头、管花、祭祖等各项仪典,作为哭嫁内容的。出嫁晚上,哭嫁达到高草。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几乎哭个通宵。哭嫁,是表达倾吐心肠的方式,也与传说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的信念有关。哭嫁的语句寓意情深,如母亲边哭边劝道女儿的:“娘劝女,出门去,孝顺爷娘天地知,夫妻和顺百年好,叔伯兄弟要和气”。女儿边哭边敬劝母亲的:“女劝娘,多保重,福大命大天地知,父母和顺百年好,子孙万代家兴旺。”女儿边哭边索嫁衣的:“好马无鞍无人骑,好人无衣有人欺,阿爷阿妈请开恩,给我多添几套衣。”哭嫁的哭法与往常的哭法不同,即非号哭,又非低位,而是一种演奏式的哭唱,从慢到快地重复着“嗯——嗯啊——嗯啊——啊啊啊”。会哭,人誉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以往在伴嫁中训练的结果。1949年后,哭嫁的婚俗逐渐消失。
· 婚嫁习俗—闹洞房
又名吵新娘。这是新郎新娘结婚的当夜,众客人和邻舍青年戏弄新娘的一种习俗。吃完喜酒后,众客人和邻舍青年向新郎要求“看新娘”。于是,新郎就陪同大家进入洞房。在进入洞房时,众人往往要念四句祝词,如:“茶盘金盘,茶匝深深,夫妻相亲,早抱儿孙”之类的话。闹洞房开始,由侍娘或宾客中推一人把放在床帐里的红枣灯点上,叫做“添丁”。添丁后,侍娘扶新娘同新郎站立房中,宾客环坐周围。假如洞房容纳不下宾客,就在正厅吵新娘。当新娘把喜糖和甜茶的茶匝敬给主客时,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让给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样再让给他的隔坐。这样,新娘尽管在房内踱来踱去,大家还是不理她,于是,吵新娘就开始了。随后,叫新娘唱歌、跳舞,或要新娘新郎拥抱,有的出些难题让新娘、新郎回答,有的恶作剧,将新娘和新郎的床铺弄湿或放蚂蚁,使当晚难以入睡。总之,闹洞房的节目和方式多种多样,诙谐浪谑,无所禁忌。“闹洞房”、“吵新娘”,是为祝福新娘和新郎而做的,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大闹一顿。对于新郎和新娘,当然是很大的麻烦,不过也不得不接受这种“庆贺”。时至今日,闹洞房的习俗虽有很大改变,且文明得多,而富时代特点,但此俗仍然沿袭下来。
· 婚嫁习俗—招郎
瑶、苗、侗、汉族婚姻形式的一种。流行于全省多地区,以江华瑶族和城步苗族最盛。大山区瑶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没有女儿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郎”、“入赘”或“倒插门”。“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以避“外姓人”之嫌。上门郎在女家享有财产支配权和继承权。“招郎”有“两不辟宗”和“男从女姓”之分。“两不辟宗”又称“两边走”、“半招郎”。即婚后男女双方家庭的生产和生活都要照顾。生下孩子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余类推。“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家后,生产、生活于女家,改随女姓,所生子女,全随母姓。汉族“招郎”婚姻,男子“招郎”或“入赘”女家后,改不改成女姓,所生子女随不随母姓,不甚严格。有改随女姓,子女随母姓的,也有不改随女姓,子女不随母姓的。
· 婚嫁习俗—招郎
清朝,男子留辫。民国初期,政府令男子剪辫,初为光头,继为平头、圆顶,后通行三七分西式发。青年女子留长发或留辫子,老年女子挽“发暑”,又名“巴巴头”。50年代初,男子喜剃光头或理平头,青年学生剪偏分西式头,男童习惯在脑门留一四方形短发,谓之“口水毛”,女重则喜欢羊角辫,或扎个大秧秧。农村未婚女子扎辫子,婚后剪成齐肩短发,中年以上妇女梳发髻。城镇妇女大都剪成“一刀齐”短发,姑娘多扎双辫或单辫,辫梢扎丝绸蝴蝶结,垂于胸前或背后。80年代,青壮年妇女烫发盛行,由城及乡,发型繁多。少数男青年也有留长发、烫发的。
【返回】 | 【专栏】 | 【频道】
为您推荐
资讯中心 | 电子商务 | 搜索营销 | 设计学院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节日祝福 | 民俗文化 | 奇闻趣事
建站知识 | 人世百态 | 网站导航 | 传统节日 | 搜索热点 | 星座运势 | 趣闻轶事 | 祝福的话 | 短信大全
© 2023 Qicai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