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资讯 - 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苏仙石乡山脚下有一口古井

早在1997年夏,骄阳似火,酷暑难当之际,苏仙石乡在乡内喻畈村马鞍桥处搞造林整地,山脚下有一口古井,水质清澈并且凉爽无比,饮之沁人心脾、暑气顿消,挖山民工都争相汲取止渴解暑。经打听,当地人说此井名叫“龙井”,井水冬暖夏凉,四季满盈,据说咸丰六年及1966年的大旱之年也未干涸;神奇的是:凡饮此井水的人,从不患肺结核、肝炎等疾病,故附近几个自然村的农民都舍近求远共用此井。笔者此前也见过“龙井”,虽是好奇,却也未作他想。
是年4月,笔者随信阳电视台记者张瑾及苏仙石乡党委书记王黎、乡长余培术到该乡标志性景物“苏仙石”拍摄专题片资料,大家认为应该将此古迹勒石立碑和摩崖铭记。王黎当即嘱笔者撰写碑文。
为此,经走访考证,苏仙石乡境内有座大山古称“大苏山”,山下子安河边有双石对峙,名“苏仙石”,上有两脚印迹,至今仍清晰可见。当地有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传说:相传,汉代桂阳人苏耽携母至此,于河边结庐而居,后踏石跨鹤飞升而去,石上留下一对深深的足迹;苏仙飞升后,其母用井水橘叶疗疫,救人无数。该地从汉代以后便因此而被命名为“苏仙石”,并沿用至今。当地还流传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大苏山前太子尖,相传此地有苏仙;仙人已乘黄鹤去,留下足迹在山巅。”遂以此为据草拟了原碑文,对于“苏仙飞升”的传说,只想当个神话故事,并未当真,亦不知有“橘井”一说。
不料,笔者在6月份为撰写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文章时,不经意间翻阅了《药海拾奇》一书,突然发现书中《橘井泉香题额有意,苏公仙术法力无边》一文介绍的苏仙公成仙、其母用井水橘叶疗疫的故事,与苏仙石乡的传说故事同出一辙,极为惊奇。于是,笔者着意查阅了《辞海》,试图有新的发现,结果发现其中果有“橘井”的条目,其词释与“苏仙石”的传说梗概也大体一致。只是《药海拾奇》与《辞海》中均未指明“苏仙飞升”与“橘井”的详细所在,故世人都以为这只是神话的传说而已,并无“苏仙”其人和“橘井”的存世。
然而,笔者陡然想起离“苏仙石”北边仅400米远地方的那口叫着“龙井”的千年古井,与《药海拾奇》一书中描述的“橘井”极为相似。为了进一步考证这一发现,笔者又查阅了从明嘉靖到民国年间编纂的6部《商城县志》及《河南通志》等古籍,结果都有汉苏耽从“苏仙石”飞升的记载。
因此,大量的古籍记载及“苏仙石”和“龙井”的客观存在,足以证明:历史上或许确有名叫苏耽的“苏仙”其人,传说中的“苏仙飞升”之地就是现在的商城县苏仙石乡,现在名叫“龙井”的古井就是姐为流传中的“橘井”。遂一气呵成了《豫南商城访“橘井”》一文,《大河报》编辑刘同洲先生作风极为严谨细致,进一步查阅了《辞源》等书,并与笔者在电话中对部分史实及出处进行了核对,嗣后方编发拙文。
此文发表后,我又在《中州今古》杂志及《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千年“橘井”之谜》、《“橘井泉香”寻迹》等文。随后,湖南郴州的郑云淇先生在《中州今古》杂志上写了《“苏仙”自郴州飞升》一文与我争论;为此我又写了《“橘井泉香”,何必辨湖南河南》,并首次提出南北“橘井”一说;接着又写了《南北“橘井”考据》,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中华医史杂志》、《长沙晚报》等报刊上,从而形成了南北“橘井”的定论。

信息推荐
资讯中心 | 电子商务 | 搜索营销 | 设计学院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节日祝福 | 民俗文化 | 奇闻趣事
建站知识 | 人世百态 | 网站导航 | 传统节日 | 搜索热点 | 星座运势 | 趣闻轶事 | 祝福的话 | 短信大全
© 2023 Qicai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