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播平台2015年开端,2016年则被称为“直播元年”。从那以后,就不断有“横漂”闯进手机镜头。
在横店“漂”了7年之后,冉红丹也闯进了手机屏幕。她自掏腰包,买戏服,买剧本,加特效,做剪辑拍短视频。两三周的筹备,两三天的拍摄,加上剪辑和后期的时间,一部数十集的短剧即可出炉。
她的短视频平台个人主页里,列出的代表作是《唐砖》。那是去年播放的一部网剧,讲了一个穿越故事。在那部剧里,她是小姐身边的丫鬟。
但在自己拍摄的短剧里,她占据了镜头最中间的位置,穿自己想穿的戏服,说想说的台词。剧情围绕着她展开,她不再是老板身边的秘书,或小姐身后的丫鬟。在她的短视频App账号下,她是256个“一分钟”里的主角。
“什么火就拍什么。”冉红丹用简单的一句话描述了如今平台上的短剧趋势。
有一阵子,大家都拍霸道总裁,今年上半年流行的是仙侠。冉红丹注意到最近新的趋势是清宫剧,她准备花1000元左右请人写剧本,赶上这波潮流。
低成本,小制作,演员也都是“横漂”。这些短视频难免有台词和表演不过关、特效很差的“槽点”“雷点”被观众挂出来评论。
冉红丹拍摄的短剧里,男主角中了箭,箭是夹在腋下的——箭头插在身上这种特效化妆又费时又费钱,不可能出现在短视频的成本中。这个场景播放出来,大量吐槽的弹幕从屏幕上方飞过去。“真假!”“辣眼睛!”“这些衣服都是床单做的?”
但这些评论并不能刺痛冉红丹,她反倒觉得,吐槽的人越多,评论和点击量也就越多,那些“槽点”成了她吸引观众的一种方式。她最受欢迎的一部短剧,就是一部故意搞笑的仙侠喜剧,剧情“怎么雷怎么拍”,观众骂着骂着,播放量刷刷地往上升。
这部“雷剧”22集,让她收获了进驻平台之后最高的点击量——350万次播放,2100多条评论。
“口袋和面子,当然是口袋更重要。口袋空空的时候,要自己收起面子。不然,总有一天,现实会把它扔在地上,再踩上几脚。”她感慨。
在短视频平台上,“咸鱼”的粉丝数继续增长着,距离张金鹏希望的数量还很遥远,但已经足够让其他“横漂”羡慕。
今年,他走在横店的街上,许多人渐渐能认得出他,招呼他“嘿,咸鱼啊,网红!”张金鹏模仿着这些跟他打招呼的声音,尾音连拐了两个弯儿。
那些招呼有的带着讽刺,有的带着调侃,张金鹏觉得都正常,他把所有刺向自己的情绪归类为嫉妒。“群演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干一天挣多少钱?我挣多少钱?”
冉红丹拍的短剧在平台上有了关注。前不久她甚至收到邀请,去给一些网络小说拍短视频广告。她还在朋友圈里发了广告,开启了定制剧业务。在她的沙发床下摆着整箱厂家送来的化妆品,这是她接下来要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卖出去的货。
她说不清到底是短视频支撑了她的生意,还是做这些小生意反哺了她拍古装剧的梦。
这个28岁的姑娘早年在老家当模特,为了跟喜欢的明星进同一个剧组来了横店。在加入的第一个剧组里,她是一群尼姑中的一个,剃着光头,拍摄半年能拿2万元。
冉红丹形象好,胆子却小,平时也不爱交际。她听说,在这个热闹的小镇上,时常有漂亮的女孩子游走在各个酒局之间,换取有台词、有名字的角色。
冉红丹不喜欢这些,她一度躲在自己7楼的出租屋里,几乎一个月不出屋一步,赚的钱“勉强维持生活”。
幸好她外形条件好,如果说横店的金字塔最底层是普通群演,她算是稍微往上一层的特约,每天能拿到更高的薪酬。
更往上还有“大特约”,一天就赚到1万多元。但那是“凤毛麟角”。再往上,就是“横漂”们当成群众演员成功典范的王宝强,那是翻了生的“咸鱼”。
对于冉红丹来说,拍摄短视频也让她小小地翻了生。
她经常拿着手机,一条一条翻看视频下粉丝们的留言。她说自己“开始交际”,开始为以后的路做打算,开始认认真真“做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