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空间☆今日资讯
知名导演和演员参与广告片

如今的这些广告往往会摒弃一部分商品属性,突出短片的独立性,无论是从内容的制作,还是影片的长度来看,都在朝着“电影化”的方向发展。于是,我们会发现,广告短片不再单纯的展示商品,而是也在讲故事,甚至会请到知名导演和演员参与,从成本上来看也会高昂许多。
比如,从2018年,陈可辛的《三分钟》;到2019年,贾樟柯的《一个桶》;再到2020年,周迅主演,奥斯卡提名者西奥多·梅尔菲的《女儿》,苹果近几年每年都会邀请到一批知名的华语电影人参与品牌广告的短片创作,同时影片本身也是由苹果手机拍摄,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而像2019年,许鞍华为支付宝拍摄的《七里地》,2020年,宁浩为宝马执导的《巴依尔的春节》,都是知名导演+班底和超级大品牌的“强强合作”,也都起到了很广泛的传播力度。
春节档这样一个具备天然红利条件的超强档期,大多数品牌公司选择在此期间发布广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喜庆气氛,商家给用户拜年,既是表达消费者对于过去一年自己的支持,同时也是一个极佳的品牌公关宣传的天然时机;第二当然也是利用春节长假的优势,期待通过这样的宣传,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甚至,为了制造相应的声量,各大品牌方还会配合短片的正式上线日期,提前发布先导预告片或相关物料,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自己的营销和宣传目的。比如,今年快手推出了一个《温暖电影院》的系列,邀请了四支导演团队拍摄四个短片,从四个角度去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中不乏贾樟柯这样的国际大导演。
知名导演拍广告,纯粹是为了“恰饭”,这么想当然没有错。相比电影创作,广告片制作周期短,出片快,通过拍商业广告赚钱,这没什么好苛责的。但其实,相比普通的短片来说,广告片往往在拍摄中具有更大的难度。
著名导演来执导广告片,很多时候对于商品本身是有很强的加成的。好的广告和电影一样,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信息塞得满满当当,而是应该注重“留白”。这也是很多知名导演在执导广告片时的策略——少即是多。与其生硬的介绍或插入各种品牌信息,不如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讲好一个故事,不用过多的信息干扰用户,这样反而能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
无论是成熟的广告片导演,还是新锐的电影导演,执导广告虽然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但同时也是自己在影视行业不断进阶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很多知名导演在成名之前都是通过拍广告不断积累的,比如《受益人》的申奥,台湾的陈奕仁、香港的夏永康等等。
从广告到电影,看起来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形式,如今的界限却在不断被打破。广告“电影化”逐渐成为了很多创作者,乃至品牌方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某种程度上看,两者的内核是相似的,广告通过核心卖点和商品价值吸引消费者,电影通过核心的剧情和技巧,以及创作者的表达吸引观众。
广告“电影化”不应该只是两种创作形式的表面叠加,“电影化”是语言,是工具,而广告的核心诉求仍然是针对消费者。因而,两者更像是某种催化反应,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技巧、埋包袱的节奏等一系列的手法,赋予广告更强的共情和看点,形成和谐有机的结合与延伸,打动人心。

信息推荐
资讯中心 | 电子商务 | 搜索营销 | 设计学院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节日祝福 | 民俗文化 | 奇闻趣事
建站知识 | 人世百态 | 网站导航 | 传统节日 | 搜索热点 | 星座运势 | 趣闻轶事 | 祝福的话 | 短信大全
© 2023 Qicai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