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一天,31岁的台湾青年魏应行来大陆创业失败,赔光了从台湾带来的1.5亿新台币,关闭了内蒙古的一个工厂,坐上了回北京的火车。
车程长达18个小时,期间他泡了一碗从台湾带来的统一方便面,没想到引来了很多好奇的目光,大家对这种用热水一泡就能吃的面很眼馋。
身处大潮涌起的时代,魏应行仿佛看到了当年安藤百福眼中的财富密码,他敏锐地觉察到:“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
不久后,他带着800万美元再次来到大陆,在天津创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研发符合大陆人口味的方便面,后来就有了遍布全国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经过两个月的经销商试吃,以及在央视黄金时段大打广告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甚至出现批发商提着一袋袋现金来订货的名场面。
1994年,“面王”的桂冠已经落到了刚来大陆建厂两年的康师傅头上,这年康师傅方便面销量达2亿包,占中国大陆普通方便面市场份额的30%以上,高档方便面市场份额的50%,把统一按在地上狠狠摩擦。
上千家企业中有一些曾排进了全国方便面销量的前几名,像山东的三英、漯河的南街村、商丘的科迪等。但经过一轮轮市场搏杀,只有两家最终坐在了康师傅和统一的牌局上,这就是河北的华龙(今麦郎前身)和河南的白象。
华龙之后,白象也开始在健康上做文章,推出了“骨汤方便面”这个新品类,上市仅8个月就卖出6000万包。
而华龙的老对手中旺也在2005年抓住了“拒绝油炸”的风口,推出“非油炸、更健康”的五谷道场,2006年销量就突破了20个亿!
当年康师傅联合中旺组建三太子实业在下沉市场阻击华龙,但当中旺发展起来后不甘呆在低端市场做平价面,推出了“中旺面馆”系列、“拉面一族”系列等冲击中高端,甚至反噬到了康师傅的市场,于是双方决裂,曾言“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的王中旺割让了“一碗香”品牌和3个生产基地,才从康师傅那里完成了“赎身”。
康师傅和统一在价格上、广告上有过无数次的明争暗斗,而结果是统一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年可卖到70亿元,统一同样的单品却只能卖1.2亿元。
2011年底老坛酸菜面这一单品销售额接近40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逼近50亿,此前只有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达到过这一高度。
早在1996年“统一”推出每包2元的“统一100”,康师傅则上架“面霸120”反击;平价市场上,“统一”上架每包0.8元的“好劲道”,康师傅打出每包0.7元的“福满多”;后来“统一”推出了“汤达人”,康师傅就复刻出“汤大人”。
康师傅跟某腾一样奉行“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的原则,来一个仿一个,等“统一”把老坛酸菜面的市场培育差不多,选择适当时机切入老坛酸菜面的康师傅,在主力产品以外紧跟统一新品,可以节省培育消费观念和市场的成本。
统一酸菜面聘请亲民主持人汪涵为代言人,康师傅酸菜面就力邀“国民女神”姚晨代言;统一称自己是销量第一,康师傅便强调产品选用地道陈坛酸菜。
康师傅当时实行了“排统计划”,不计成本向各销售点补贴至少500元/月,欲将统一明星产品老坛酸菜牛肉面赶出渠道,让统一损失了几万个销售点。
不久,统一要求“小卖部里贴了统一的广告,就不能再贴康师傅的广告”的传闻随之传出。
据数据显示,在去年上半年,康师傅营收超过353亿元,净利润超过24亿元。在公司的营收结构中,饮料占绝大部分,收入222亿元,占比超过62%。此外,方便面也是一大收入来源,达到了127亿元,占比接近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