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相当于之前三年的总和。次年3月,他辞去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的CEO职务,创办了“字节跳动”,做出内涵段子、搞笑囧途等一系列内容产品。
那年秋天,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上线了“应用内搜索”,用户可通过手机百度使用地图、观看视频。同年11月,李彦宏在百度内部网上发了一封以“改变,从你我开始”的公开信,他说:“要借助PC上的优势,把移动做起来,而不是拼命维持现状,想把用户留在PC上。”
自己辛苦创作那么多年,才那么点用户。而今日头条毫不费力把这些拿去,换来了大把流量。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微信公众平台的繁荣,吸走了全国最优质的创作者。后来居上的头条号,用更大的流量和更高的收益,试图与其分庭抗礼。
另一边,百度已经开始掉队了。人们纷纷寻找起移动端的流量入口,最后发现最可能的替代者竟是今日头条。它们本质上都是连接人与信息,区别只是搜索VS推荐。PC端是主动搜索,移动端是被动推荐。
门户时代有限且同质化的内容,已经喂不饱用户了。算法比人更懂需求,个性化推荐成为主流。人找信息,从此变成了信息找人。
这就解释了头条崛起最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流量红利,二是算法精准。
大家都喜欢高精尖人群,用尽各种运营手段提高大R用户的比例。对于三低人群(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则是爱搭不理。今日头条的主流用户群刚好就是后者。
可大家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近才达到十分之一。而我们津津乐道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三低人群占据着绝对比例。
今日头条迅速聚拢大量创作者。2015年推出“千人万元”计划和内容创业孵化器,第二年头条号总数就从3万迅速涨到30万,翻了10倍;2016年砸10亿元扶持短视频创作者,今日头条就成了仅次于快手的第二大短视频软件。
十有八九都喊出“短视频要取代图文”的口号。他们通过严密的数字向你证明,短视频抢的不是长视频的流量,而是看图文的人都看起了短视频。
今日头条的短视频矩阵逐渐清晰。从内容上看,西瓜视频对标秒拍,火山小视频对标快手,抖音对标美拍。而从流量上看,则是头条三大产品包抄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