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由来|节日来历=中华文明节假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传统习俗中,每到三、四月,人们最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清明节年期在每年为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一个属于追远怀思的华人传统节日。每到清明,就有许多风俗活动,包括了祭扫坟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二字,古书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它书中也有“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清明象征着我国黄河流域,万木凋零的寒冬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到来了。这时,万物沉睡的严冬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的清明景象。劳动人民依据节气来安排庄稼活计。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之说。
从中国历法上来看,清明本来指的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气候转变的一个标志。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的计算法。我国最早的太阳历以及《国礼·春官》明确记叙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的天文历的最基本常数。农耕社会以后,劳动人民发现日、月、年构成了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基本形成了24节气。24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岁时百问》中便写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清明最初其实就是一个农耕节,也没有扫墓的习惯,扫墓这个习俗形成,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们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 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
  当时,人们纷纷携带食品往介子推坟墓上扫墓祭祀,纪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于是,就出现清明扫墓的习俗。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经典短信推荐
资讯中心 | 电子商务 | 搜索营销 | 设计学院 | 中医养生 | 养生保健 | 节日祝福 | 民俗文化 | 奇闻趣事
建站知识 | 人世百态 | 网站导航 | 传统节日 | 搜索热点 | 星座运势 | 趣闻轶事 | 祝福的话 | 短信大全
© 2023 QicaiSpace.Com